2011年3月22日 星期二

大陸調整最低工資對台商的影響


(一)前言



 今年以來,大陸開始調高最低工資,5、6月更出現罷工要求加薪潮。   在調高工資方面,今年2月起,江蘇實施新的最低工資標準,漲幅超過12%。3月,廣東省調高最低工資標準20%。4月起,上海調高最低工資標準,從960元調整為1,120元,居全大陸之首,漲幅約16.6%;至6月上旬,共有北京、上海、廣東等27個省市區已調高或準備調高最低工資標準,其中北京、廣東、山東、吉林等10多個省市的平均調整幅度在17%左右。7月起,北京最低工資上調至960元人民幣,增加160元,調幅20%;小時工最低標準由每小時9.6元提高到11元,上漲兩成。天津市最低工資標準由每月820元調整為每月920元;小時工最低工資標準由每人每小時7.8元調整為8.8元。在調高工資行列中,最具爆炸性與討論的是富士康,6月1日,富士康宣布加薪三成;6月6日,宣佈自10月1日起,富士康集團深圳地區各廠區新進員工經三個月考核合格,標準薪資再上調66%,為每月2,000元。   在職工罷工要求加薪事件方面,早在2009年2月,惠州GP電池廠就爆發罷工事件,事件持續至5月仍未徹底解決。今年從5月本田佛山車廠罷工事件開始,外資廠罷工潮更是遍地開花。本田佛山的零件廠工人自5月24日開始罷工,導致本田在中國大陸的四家工廠全部停工,原因是工人不滿待遇遠遜歐美同行,要求月薪倍增至2,000元人民幣左右;5月31日,南海本田更爆發生了肢體衝突,多名工人被官方工會的人員打得頭破血流。6月1日,深圳西部港區千多名貨櫃車司機罷工,要求提高貨運單價。6月6日深圳寶安台資美律電子廠上千工人罷工。6月10日,上海、廣東分別有工人罷工,要求工資與富士康看齊,廠方答應將薪酬調至與深圳富士康一樣後,工人始復工。   目睹罷工爭取加薪潮不斷,且有向江蘇、江西、上海、陝西等其他省份擴散之勢。為避免工潮愈演愈烈,中共禁止媒體報導罷工事件,各地政府亦迅速介入處理,目前罷工潮已有平息跡象。

(二)調整最低工資的必要性   大陸將收入分配改革列入2010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,調高職工最低工資是收入分配改革重點之一,認為最低工資水準應該取決於經濟發展水準,經濟不斷的發展,勞動者最基本的生活費用也應該上升。事實上按照許多企業薪酬狀況,目前工人已無法保持10年、20年前的生活水平,職工們有權要求合理分享經濟增長果實。在調薪政策方面,今年5月27日,大陸「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」表示,將推行最低工資、基本養老金與物價聯動機制等一系列措施。隨之更出現了「十二五推動工資改革」方案,主張調整最低工資由「協商」進一步到「強制增長」;6月初溫家寶更宣告大陸將進入到「收入分配、工資改革」的新時代。   至於調整幅度,職工要求隨物價水準動態調整最低工資水準的呼聲也日漸增高,因此最低工資標準原先每年一次的調整方式也會改變。目前山東、江蘇、浙江等7個省已先期試點建立低保、最低工資、基本養老金與物價水準相關聯動的動態調整機制,意味著這些地區的最低工資將可能不再是一年調一次,而是隨物價漲跌頻繁地調整。但由於各地物價水準差異大,不會統一安排試點,會由有條件的省市自主考慮推行。   從上述相關的政策取向看,最低工資調整將是未來必然發展趨勢。也因此,郭台銘在6月富士康兩度調薪後,強調調薪不是富士康一家的事,而是全大陸效應,全大陸的製造業都會面臨工資調漲問題。

(三)後續效應的觀察重點   隨著經濟發展,薪資增加是必然趨勢,其影響是多方面的,調高工資可刺激國內消費,減少對出口的依賴,有助於調整經濟結構;如果提得過快過多,則會加重企業成本,影響生產,干擾市場正常運行。   現階段大陸最低工資調整,在一定程度上是「上下合力」的產物,有幾個後續效應值得觀察。

1、大陸的勞動力優勢改變   「中國製造」的崛起,主要得力於龐大低廉的勞動力。提高勞動者報酬,顯示大陸勞動市場已經由「無限供應」過渡至目前的「有限過剩」階段,肯定會影響企業的利潤空間,將使大陸人力成本優勢喪失。但亦有人認為,從每小時最低工資看,歐美等國是大陸的100多倍,和很多東南亞國家相比,大陸的人均收入依然很低,優勢仍未喪失。   另一方面,加薪反映出大陸的人口結構變化,意味30年來一胎化政策後進入就業市場的新勞動力人數正快速下降,已經觸及(或正在逼近)「路易斯轉折點(Lewis Turningpoint)」,即富餘的農業勞動力供給正逐漸枯竭。尤有甚之的是,伴隨勞動力供給的變化,勞工權利意識也在增強之中,是新勞工時代將來臨的一種信號,未來勞工問題、勞資糾紛可能會愈來愈多。  2、影響大陸「世界工廠」的轉型   改革開放30年來,成就中國大陸「世界工廠」的一個根本原因是勞動力成本低廉。但勞工供應日漸緊張以及勞工成本上升,意味由外商企業主導的經營環境正在惡化。此次富士康的加薪,預告利用大陸廉價勞工的生產方式已到該轉型的時刻,未來應逐漸轉向高端市場發展,提高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,才有望保持競爭力,實現經濟轉型,進而從「世界工廠」轉型為「世界市場」。  3、是否影響到大陸的產業佈局   最近香港貿易發展局一份調查報告指出,過去半年來,勞工短缺推動珠三角工資水平大升17%,再加上企業主繳納的社會保險費相應增加,企業生產成本增加4%至6%,香港中小企業已經有近半表示難以為繼,面臨撤資、關門的選擇。調查結果顯示,珠三角約8萬家香港企業中,37.3%正計劃將全部或部分生產力遷離珠三角,更有63%以上的企業準備遷離廣東;而實力不足的企業可能因無力搬廠而關廠。   大陸目前積極推動內陸經濟發展,先後規劃了「重慶兩江新區」、「關中?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」與新疆區域振興計畫。外資企業因工資問題而引發的投資佈局變化,對大陸的區域發展規劃不可避免地會有所影響。  4、是否引發對外輸出通貨膨脹   大陸經濟10年來平均有兩位數的增長,而通貨膨脹卻不明顯,部分原因在於工資的增幅小於生產率的增幅。現在大陸支持調升勞工價格,期望勞工階層分享經濟發展成果,縮小貧富差距,刺激內需,並藉此激勵出口型的企業轉型為創新及高價值產業。惟如果工資繼續上漲,則可能轉嫁到貨品,內銷與出口產品變貴,產生通貨膨脹,意味著大陸廉價製品時代結束,也可能引起世界性的通脹危機。   但另有學者認為,最低工資的上漲屬於收入分配的初次分配環節,影響的只是貨幣供應量的結構分佈,即由企業收入的一部分轉為職工收入的一部分,整個社會貨幣供應增量並未增加,因此不會引發通貨膨脹。       (四)結語   一般而言,企業紓解成本壓力的方式有三種,一是提高產品的售價,二是提高自動化生產的比例,三是向勞動力成本低的地方轉移。大陸工資上漲不但是長期趨勢,勞資對立的可能性也在增加,為了因應人力成本上升,超過50%在珠三角投資的港商表示,利潤過薄、工人加薪訴求不斷,計劃在一、兩年之內徹底關閉工廠。  至於台商,有的近年逐步改善其管理方式,增加產品附加價值。有的除經營原本的製造業外,開始另謀發展服務業,力求轉型。有的認為,目前大陸工資調漲範圍約在20%到30%之間,還在可接受的範圍內。除非未來工資上漲太多,或是缺乏工人,否則沿海的台資企業不會往內陸遷移;但勞力較密集的產業,也許會因應需求而遷移。以個案而言,台積電表示,遷廠不會快速、大幅度地發生;有些廠可能會考慮回台擴充。深圳富士康表示,早在2006年該公司就計劃搬遷到內地,過去8個月已開始逐步實行。搬遷目的地有兩個,一是四川成都、江蘇淮安及天津等地,廠房設施也基本完成;二是將低附加價值項目向內陸轉移,同時,會向海外如印度轉移,也考慮把部分生產工廠遷移台灣,以無人工廠的方式運作。英業達則正準備加速將工廠移往內陸,其在重慶的工廠預計11月進入量產階段。

 來源:國民黨中央政策會大陸情勢雙週報1577期  【中央網路報】

文章來源: 中央日報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