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2月22日 星期二

《台南述記》微化迷宮


選舉的方式改變了,不再是動員鼓譟的對立,大環境和網路科技普及的影響,選舉的滲透以微網為主力。無法對焦的選舉,讓首長的檢驗方式從過去的政見競賽,轉化為挑語病,趨於微小的譏諷快感。



相對於過去,能以「目視」來觸發選舉結果的猜測,如今卻得追蹤著網路微型的進度,去鑽營有可能發效的議題。

微網的科技未結合更深度的公民審議,容易流於「耍嘴皮」、「KUSO」只圖新新人類釋壓;而一般傳統的媒體抓不到熱點議題,只好追著「詞句」毛病擴大解釋,從「記者」傳播角色,限縮為「校對」功能。

國、民兩黨的交鋒,就窮追著政治人物「失言」的風波。用廉價「挑錯字」的選舉議題能幫助選民檢視參選人嗎?

五都的選舉賣弄絕對的個人特質和形象,感覺像是被電腦程式修整過的毛片,任誰都能看起來是個「麻豆」;但回到實戰的現場,選民在意的依舊是生活的改善與參選人的治理能力。

公民審議結合網路的過程,在五都大選中,還像個謎團。未來真正如美國草根民主網路的行動「move on」針對政策進行強力的監督,力抗受到「利益左右」的傳統媒體,才是微網的進步,民主的深化。 (記者趙卿惠)

文章來源: 自由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